禾本科
學名:Setaria italica
英名:Millet、Foxtail Millet
日名:
別名:粟、粟仔、稷仔、穀子、寒粟、黃粟、白粱粟、粢米、粟穀、硬粟、籼粟、稞子、秪子、狗尾秪(ㄓ)、狗尾帶、粟仔、黍仔、Tonu(泰雅)、Bako、Dawa(排灣)、Tatasin(賽夏)
一年生草本;稈直立,粗壯,叢生,高 60~150 公分。葉片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,先端尖長,基部近圓形,下面較禿淨,上面粗糙;葉鞘無毛,鞘口處有柔毛。頂生穗狀花序,通常下垂,穗軸密被細毛;穀粒與第一外稃等長,卵狀或圓球狀,具細點狀皺紋,成熟後與其他小穗部分脫離。
最適於壤土、砂質壤土、粘壤土等結構良好,有機質含量高,質地鬆軟之土壤。不適於連作,因此種植時應配合休耕、輪作綠肥或豆類作物以培養地力。
台灣原住民光復前及光復初期之主要糧食,用於炊飯、煮粥、製飴、及釀酒等,風味特殊。可做鳥類飼料。果實可入藥。可做庭園誘鳥植物或校園教育植物。
原產中國東部,傳入台灣後,以屏東、台東、新竹、高雄等縣山地鄉村或平地旱田栽培較多。小米種類繁多,包括粳性小米、糯性小米、黃小米、白小米、綠小米、黑小米及香小米等。小米是中國北方、台灣原住民部落常見的栽培作物。穎果的稃殼有白、紅、黃、黑、橙、紫各種顏色,俗稱「粟有五彩」,卵球狀籽實粒小,未脫殼穀粒最常見者為黃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