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馬兜鈴
台灣馬兜鈴

馬兜鈴科

學名:Aristolochia shim

英名:chman's Pipe

日名:アリマウマノスズクサ(有馬馬の鈴草)、ホソバウマノスズクサ(細葉馬の鈴草)

別名:異葉馬兜鈴

簡介

馬兜鈴屬常綠木質藤本,原產台灣、琉球、菲律賓及印尼。以嫩莖纏繞攀爬,蔓長可達5m。全株有毛。互生葉片形狀變化多,從長橢圓狀腎形到戟形都有,因此也有異葉馬兜鈴的別名。花單生,深紫褐色喇叭狀,開口黃色,花徑約1.5公分。

栽培

全日照溫或半日照溫暖環境,根系強壯,喜好肥沃且培水良好的壤土或培養土種植。不耐旱,介質略乾就澆水。每季施用一次長效性綜合肥料。莖蔓過密時可以酌加修剪。播種法繁殖。

應用

適合盆栽或直接露地栽培,架設攀爬架、花架、涼棚等設施,或直接依靠在鐵窗、欄杆邊攀爬生長。葉片是台灣麝香鳳蝶、珠光鳳蝶、黃裳鳳蝶、紅紋鳳蝶及大紅紋鳳蝶等幼蟲之食草。,在蝴蝶園、學校與生態農場等地種植。

知識

馬兜鈴這個名字起源於中國古代本草書,宋代寇宗奭所寫的《本草衍義》記載:「蔓生附木而上,葉脫時其實尚垂,狀如馬項之鈴,故得名也。」說明果實形狀像古時候繫在馬頸項上的響鈴而得名。